台語18聲母
台灣閩南語共18個聲母(含無聲母),但傳統的閩南語音研究文獻皆以15個聲母來分析,即閩南語「十五音」。十五音是一種用於拼寫閩南語音系的方法,起源於泉州《彙音妙悟》及漳州《彙集雅俗通十五音》等閩南語韻書。十五音的拼寫方式起源於由泉州人黃謙於《彙音妙悟》中提出的〈三推成字法〉,成為閩南語發展最早的拼字法。
十五音的分析
十五音的說法是閩南語的「聲母十五音」的意思,而台語18聲母的劃分,是因為其中 m/b、n/l、ng/g 三對音被分離,這三個鼻音只接鼻化元音,三個塞音只接口元音,兩組音成互補分佈。因此十五音與18聲母並無矛盾,傳統閩南語聲韻學家把這三對音歸納為三個「字頭」:文、柳、語,共 15 個字頭,謂之「十五音」。
柳 l n | 邊 p | 求 k | 去 kh | 地 t | 頗 ph | 他 th | 曾 ts | 入 j | 時 s | 英 Ø | 門 b m | 語 g ng | 出 tsh | 喜 h |
---|